中国中医药报
全文刊载如下:
河南中医药大学:构建从“一”到“五”实践育人新生态
张顺超 李 昌 于嘉明 河南中医药大学
在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箭厂河乡的义诊现场,93岁的老红军家属紧握河南中医药大学“豫健仲景”本硕博中医药志愿服务团学生的手连声道谢;在洛阳市嵩县,药学院博士研究生躬身田间,开展丹参根腐病防治技术攻关;在焦作市温县,管理科大联合学院与当地农科所共建“怀药栽培及品质提升实践教育基地”,助力“四大怀药”产业升级;马克思主义学院 17 支社会实践团队在乡野田间行,让思政教育的种子落地生根……这些生动场景,正是河南中医药大学 2025年社会实践改革的鲜活注脚。
通过打破部门壁垒,学校构建起“党委统筹、部门协同、校地联动、全员参与”的从“一”到“五”实践育人新生态,将原本由团委主导的单项社会实践工作,全面提升为贯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系统性工程。
一条主线:锚定实践育人的“根与魂”
近年来,河南中医药大学紧扣立德树人工作主线,以“揭榜挂帅”机制破解发展难题,以基地共建深化校地协同,创新构建“行走的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通过“需求精准对接—项目竞标攻坚—基地长效赋能”全链条闭环,搭建“党委统筹引领、团委牵头抓总、部门协同配合、师生联动落实”的工作架构,推动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劳动教育从“物理叠加”转向“化学融合”。最终实现“问题从一线来、方案到一线验”的实践育人新范式,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知行合一中扎根铸魂。
双队联动:架起“校地连心桥”
近年来,学校延续“驻村工作队”传统,选派骨干教师,分别进驻南阳市西峡县寨根乡桑树村、信阳市固始县南天门村,将社会实践的“主阵地”从“短期服务”转向“长期深耕”。本草书院学生团队在桑树村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针对村民在中药种植过程中遇到的菌株退化、仓储损耗等高频难题现场“开方”;针灸推拿学院的师生团队依托河南省基层适宜技术推广基地资源,在南天门村打造中医微课堂,让中医药从书斋走向田埂。
三项攻坚:在“急难愁盼”中锤炼青春本领
今年学校社会实践的三项重点工作,始终紧扣社会痛点与群众需求。
一是“健康中原”专项行动。134 名带队专家陪同学生团队深入信阳、南阳、焦作等地开展送医下乡义诊40余场,累计服务2万人次。
二是“文化润乡”专项行动。组建学生寻访团深入伏牛山传统老药铺、大别山麓中医世家,通过口述史记录、验方整理等方式,系统挖掘散落于民间的中医药文化“活态基因”。
三是“基层治理”专项行动。鼓励学生依托“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开展社会调研,引导学生将学术目光投向城乡社区、乡镇村落等真实治理场景,既培育具有现实关怀与实践价值的优质项目,更推动青年学子在基层治理的“微镜头”中读懂中国之治的“大逻辑”。
四维协同:激活实践育人内生动力
突破传统育人模式的部门壁垒,学校以“系统协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为导向,构建四维协同机制,将分散的育人要素转化为有机整体。
宣传部构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立体传播机制,推动社会实践从“做了什么”向“传播什么”“影响什么”深化。
教务部将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深度嵌入线下课堂,让劳动教育与实践育人“同频共振”。
关工委、老科协充分发挥“五老”资源优势,以“银龄引领+专业赋能”为特色,为社会实践注入“经验温度”与“专业深度”。
社会合作处以校友网络为纽带梳理全国校友的行业分布,按“乡村振兴”“中医药产业”“基层医疗”等主题分类标注,为社会实践提供资源支持。
五大类别: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在“四维协同”机制支撑下,学校围绕五大实践类别精准发力。
一是理论普及宣讲。马克思主义学院“杏马先锋”志愿服务队在兰考县付楼村开设“乡村思政课堂”,用方言土语解读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政策。
二是爱国主义教育。尚真书院师生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开展“红旗不倒”主题研学,现场剖析“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内核。
三是传承中华文脉。骨伤学院组织河南省“出彩中原”大学生社会实践团赴青山药业开展研学,体验九蒸九晒炮制技艺、丹参切制等非遗项目,让千年岐黄绽放新彩。
四是助力科技创新。护理学院在巩义市黄冶社区首创“三维健康画像”,为500名老人定制干预方案,康复医学院自主研发智能康复设备惠及群众千余人。
五是服务社会治理。体育学院通过专业资源下沉,与通许县邸阁乡仲庄小学共建“乡村儿童成长驿站”,既填补了乡村学校“体育+心理”教育的空白,又为留守儿童联结起纽带。
从伏牛山脉到淮河之滨,从田间地头到社区街巷,河南中医药大学2025 年的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检验、能力的提升,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信仰的升华。站在新的起点,河南中医药大学将继续以社会实践为抓手,深化“大思政课”建设,引导青年学子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努力培养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