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11月18日下午,我校“杏林丹心 致敬英雄”抗疫先进事迹宣讲报告会暨启动仪式正式拉开帷幕。为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持续深入推进“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将推出抗疫先进事迹系列报道。现推出【聚焦】芦晓帆:生命的重量——抗疫纪实。
芦晓帆在抗疫先进事迹宣讲报告会上发言
芦晓帆:生命的重量
——抗疫纪实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叫芦晓帆,今年32岁,医学博士,在第二临床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工作,担任《中医内科学》讲师,同时还是二附院肺病科的一名主治医师。
今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中国的中心城市“武汉”。在这是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全国各族人民全力为抗“疫”而战,无数的志愿者、医护人员纷纷写下请战书,奔赴前线。人民群众也积极配合,足不出户,封城封小区,自觉做好防护措施,加快了我们胜利的速度。在这场众志成城的抗疫战斗中,身为医务工作者,我和我的战友们也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几个镌刻在脑海中的画面,以铭记和致敬这些英雄们。
第一个画面,来自出征前,这是件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身为一个临床大夫,许是见惯了生死离别,在接到出征通知的时候,我的情绪是冷静的。我的第一个念头是打电话给在老家医院的朋友,拜托她照顾一下我在老家的父母和三岁的儿子。第二件事,是拜托隔离在家的爱人,帮我准备一下贴身要用的物资,再买一些话梅。倒不是我爱吃,而是儿子爱吃。如果我想他,可以吃一颗。然后再给四位父母报个信,告诉他们“且放宽心,不日归来”。上午接到通知,中午接受培训,下午领物资,剪头发,晚上整理装备。第二天上午忙碌着再次培训、考核感控常识,中午,我们就踏上去往武汉的征程。直到抵达驻地,我才打通第一个和母亲的视频电话。儿子在一旁问,“妈妈去哪里了?”母亲答“去很远的一个很大的医院,给病人治病。”我至今深深的记得,儿子急切的伸出小巴掌,焦急的皱着眉说“把妈妈给抓回来!”我唯有苦笑着承诺他,“妈妈很快就回来。”然后在辗转反侧的睡前,吃下了一颗酸涩的话梅。
第二幅画面,来自抵达驻地的第三天。急救转运队作为我院第一批援鄂医务人员,先于我们抵达武汉。他们的援助对象是武汉市急救中心,帮助他们全市范围内转运确诊、重症肺炎病人至火神山、雷神山、金银潭、同济、协和等医院。这个地方紧挨华南海鲜市场、汉口火车站,旁边就是两家新冠肺炎收治定点医院。这使得他们的工作环境尤为艰险。由于疫情初期,物资紧缺,援鄂只带了3天的物资,后期各地捐献的物资质量参差不齐,身上穿的防护服一扯就破;转运的病人病毒传播力强,却没有足够数量的负压救护车;每天都在高效转运病人,吃不上一口热饭,甚至吃不上饭;驻地因为是中央空调不能使用,2月寒天,只能盖着湿冷的被子入眠。我永远都记得那一幅画面:我们的领队,去看望他们回来后,红着眼眶,告诉我们,他们的皮鞋都烂了,他们许久没睡过安稳觉,他们在室外的雪地里换防护服,堂堂七尺男儿,啃着家乡带去的苹果,流着泪说“苦点没什么,只求大家都能好好的回家去。”
第三个画面,来自江夏方舱。咱们豫二病区是个女病区,这里面有十几岁的青年人,也有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在方舱里,我们不再是医患关系这样简单,除了每日查房的交流互相鼓励,我们更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护士会为焦虑的患者送上私人歌单,医生也会带领大家做呼吸操,强身健体。为了庆祝“三·八”节的到来,同时为了能鼓舞患者的士气,帮助他们更好的面对疾病,我们组织了有奖知识问答和生日会。3月8号这天,我们请所有在3月过生日的患友吃生日蛋糕,还把生日帽献给了其中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唱完生日歌,她眼含泪花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所有来帮助我们的人,这个生日,我过得比以往什么时候都有意义!”
终于,在3月10号,我们迎来了阶段性的胜利,全国的方舱均顺利休舱。而这第四个画面,就来自休舱之后回到课堂。在隔离期间,我依旧在网上对同学们进行网络授课。通过一线救治经验的总结,认真归纳了新冠病人的临床特征、中医证候特点,细致分析患者的舌象、脉象,利用网课第一时间在教学课程中开展了关于新冠肺炎的专题讲座,将中医药文化自信践行到底。
我跟同学们讲,我们的护士在给患者做咽拭子采样的时候,每一次的采集意味着就要面对一次感染的风险,尽管这样,也从来没有人后退过。有的同学会问我,“老师,你会害怕吗?”我告诉她,最初的焦虑和害怕肯定是有的,但是医生的责任和义务要求我们必须要去克服。勇敢,不仅仅是面对未知领域的勇往直前,更是你明知前方枪林弹雨,却依然奋不顾身前行。我告诉同学们,“那些身在一线的人,他们哪个不是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怀抱着无畏的信念,仅凭对生命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怀念,便不计安危的上了前线!”
生命的重量,正是体现在知其难,仍不畏艰难;知其险,仍以身犯险的这种大难当前,不计生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中。
疫情的斗争,既是一个大战场,也是一个大课堂,每个人既受到了教育,又得到了磨炼。在此次疫情救治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强大,有中医药参与治疗的医院及病区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这些辉煌的战绩极大地增强了中医学者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参加疫情防控斗争是人生中难得的成长机遇,在这场大战大考中经风雨、见世面、受考验,锻炼了意志品质,锤炼了作风能力,这些都是令人终生受益的宝贵财富。同学们,这也是你们宝贵的青年时期,我祝愿你们,不负初心,不负韶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芦晓帆简介: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肺病科主治医师,中医内科学教研室讲师;担任国自然青年基金、科技攻关项目、中管局基地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主持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主动请缨参加第五批国家援鄂医疗队,于2020年2月20日进驰援武汉江夏方舱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耐心为病人诊治,并为病患心理疏导解压,返郑后进入发热门诊完成预检分诊工作。作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共产党员,参加省委王国生书记组织的全省各界青年代表座谈会,并获得省级表彰,省级记功,校级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