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
编者按:近日,《河南日报》理论版以《画好“三全育人”同心圆 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为题,从“立文化之德,全员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人”“立时代之德,全程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立信仰之德,全方位培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三个维度刊发了我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小平的理论文章。现将报道全文刊发如下:
画好“三全育人”同心圆 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
河南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 张小平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我国高校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内容的“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是推动我国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路径、措施和方法。
立文化之德,全员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是树人的关键、是为人之基,立德就是要内省修己,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这就要求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传授专业技能、专业知识,还要把对德行的培养融入高等教育中。树人是立德的根本,如果说立德是内省于心的思想境界,那么树人就是对思想境界的现实关照,是个人德行的外在表现。
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德。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不欺弱小、不畏强权、坚持正义,展现了民族的风骨。立优秀传统文化之德就要求树全面发展之人,就是要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全员育人强调育人主体和育人资源的“全”集合。对大学生的培育不仅仅是学校某个部门、某些老师的事情,而是高校全体教职工的事情,同时也是家庭成员、同辈群体、社会等人员的事情,必须实现学校—社会—家庭—学生的全员育人模式。通过构建“十大”育人体系,使思政教育重在平常、抓在平常、管在平常,多形式、多方式地发挥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发挥其他专业的教师、辅导员、后勤工作人员等全体学校工作人员,将服务育人体系建设贯通落实好;要立框架,构建制度体系,实现人人育人、人人肩责。如果将一项工作的完成比喻成盖房子,那么构建制度体系就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通过制度体系的构建,在社会层面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在家庭层面突破教育时空格局,在学校层面消除各级各部门教职工关于对学生教育认识的误区,最终切实构建大育人格局,形成全员育人合力。
立时代之德,全程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需要遵循的大德。高校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将其真正转化为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
立时代之德就要求树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当代青年人所应该担负起来的历史使命。高校需要培养大学生的中国精神,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担负起青年人对新时代历史使命的责任,成为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架海金梁、中流砥柱。
全过程育人强调育人过程和育人时段的“全”维度。强调全过程育人,就是自学生进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到学有所成离开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要融入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融入全部教学中。实现以“思政”为线,在知识传授中寓意价值塑造,提升“课程思政”的吸引力,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提高“思政课程”的引领力,以惊涛拍岸的浩大声势,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目标。
对大学生进行立德树人的工作,既要避免形式主义,追求表面上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也要防止鹦鹉学舌、亦步亦趋。而要各高校紧密结合自身特色、院系特色、专业特色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色,扑下身子真抓实干。结合学生成长的发展规律,从新生入学伊始,到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毕业之际等全程育人,调动更为丰富的育人资源,发掘校内校外的一切思政要素,组建完整的育人机制,有针对性解决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锻造解决问题的强大合力,最终帮助学生掌握坚实的专业技能、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立信仰之德,全方位培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充分说明了思政工作的重要作用,通过思政工作可以使全国人民共同建立起共产主义的信仰,使中华民族同心同德,实现伟大复兴。因此,高校要旗帜鲜明的在大学生群体里开展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共产主义的理想成为指引大学生前进的方向,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始终朝着共产主义的方向不偏航、不掉队。
立信仰之德就要求全方位培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方位育人强调科学立体的全覆盖的成效体系。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聚力学生社团,注重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园内外、人前人后,强调慎独自律意识,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形成专业、课程、社团、宣讲、实践等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筑牢大学生思想根基,按照知识体系、思想体系、价值体系的内在逻辑提升育人的针对性和亲和力,通过“三全育人”体系建设,帮助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自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