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8月23日,《河南日报》以《毛德西:良方济世 传承创新》为题,对“最美医生”获得者、我校国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毛德西进行专题报道。现将内容发布如下:
报道截图
“这次给你看好了,你回去老样子、继续抽烟,将来不还得来看病!”8月20日一大早,在河南省中医院名医堂门诊,毛德西正在“批评教育”一位中年男患者,诊室门口还有很多人在排队等着“挨批”。
毛德西今年80岁了,20年来退而不休,每周出诊多次,坚持为患者把脉问诊。遇到“不听话”的患者,他会很严厉,希望他们不仅这次把病看好,而且以后都能不得病;碰到那些紧张害怕的患者,他又会变身暖心爷爷,贴心地安抚,卸下他们的心理包袱。
谈到刚刚被评为“最美医生”,他淡然一笑说:“年纪最大、看病年头长点而已。”然而,熟悉他的人知道,从医60年,毛德西早已用实际行动做出了诠释,崇尚医德、精于医术、秉持医风是这位老中医的“最美”之处。
心怀仁心仁术 为患者解除病痛
很多跟在毛德西身边的学生都发现,毛教授对全省各个地方都有所了解,不管病人从哪个县来,他都能跟人家唠上几句当地的风俗人情。“病人来了,说上几句他熟悉的话,关系一下子就拉近了,也就更容易建立信任。”在毛德西看来,信任是病人和医生之间最宝贵的东西。
大家眼中,毛德西是全国名中医、是德高望重的中医专家、是著作等身的大教授,但他却说,自己就是一个医生,需要做的就是全心全意为病人看好病。如今,每到坐诊的时候,他七点多就早早到诊室做准备了。
毛德西明辨善思、通晓经典,看诊中他望闻问切、仔细询问,各种中医经方信手拈来,应对各种疑难杂症游刃有余,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每每看到人们满意而归,也是他笑得最开心的时候。
在毛德西的诊室,不仅能听到全省各地的乡音,还时常有操着山东、安徽、河北等地口音的患者慕名而来。
经常有患者拿到毛德西开的处方后“吓一跳”,觉得是不是划错价了,怎么一个星期的药才不到100块钱。毛德西的学生说:“我打过最便宜的一个处方,7副药才不到60块钱。”其实,“药味少,疗效好,价格廉,副作用少”一直是他的用药准则。“都是普通老百姓,上来就写人参、鹿茸可不行,看钱开药那不是好医生,根本是能治好病”毛德西说。
当然,“底气”来自实力。毛德西不仅会看病,更善于提炼总结,多年来他“勤学古训、博采众方”,不断开拓创新,总结出“辨证论治八要”等独特的治疗思路;在临床实践中,他融会新知,创立新方,总结出系列“三味方”百余首与“对药”50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编著、出版《毛德西方药心悟》《毛德西医论医案集》等著作30余部,曾获河南省中医药科技成果奖等,在业界影响广泛。
日与病谋、夜与心谋 传承中医不停歇
日与病谋,夜与心谋。直到现在,毛德西仍然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每晚看书学习、充实自己,甚至可以熟练使用电脑处理文稿。“我们家三室两厅,他的书就占了两室一厅,到处都是。”老伴儿打趣他说。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虽然不能上前方抗疫,但毛德西也没闲着。他潜心研究历代疫病防治古籍,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拟出新冠肺炎预防方,在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应用,效果显著;“宅”在家里他写了8篇论文,其中5篇都与疫病防治有关,发表在《中国中医药报》上。他和老伴还每人捐出5000元钱,帮助武汉人民走出困境。
“做一名合格的中医,不仅要会凭经验看病,更要知晓其中的道理、善于总结,做个明明白白的医生,才能更好地传承创新。”毛德西说。
近年来,他把很多精力都花在了培养中医传承上。他正式师承弟子30余人,带教的研究生、进修生、实习生不计其数,还多次主动给基层医生讲课,远至安徽、湖北、河北等地的农村医生多次前来听课。他既讲经验,又讲理论,不但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
毛德西指导弟子认真细致,每一位病人,每一张处方,每一味中药,每一篇文章,每一本好书,都讲解得清清楚楚。他的弟子张文宗博士说:“毛老师给我们打开了中医大门,使我们知道了怎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中医”。
有两名年近六旬的意大利洋弟子,经人介绍,不远万里,来到河南拜在毛教授门下,跟师10年,每年为期一到两个月。他们不懂汉语,毛教授让研究生给他们当翻译,并将每位病人的病例与处方写成拼音文字交给他们,还专门给他们编写教材,传授经验,他们感动地说;“在毛教授这里,我们学到了真正的中医知识”。
毛德西还在郑州、商丘、周口、新乡、焦作、开封、兰考等地举办学术经验讲习班,每期培训百余人,他亲自授课,在平时看病时更是手把手地带学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是毛德西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直在践行的。从青春年少到耄耋之年,毛德西坚持走在治病救人、传承中医路上,他的脚步还将继续。
精研岐黄良方济世,橘杏飘香六十甲子,勤耕书田匠心育人,桃李成荫八秩春秋。“人生很短如白驹过隙,能坚持做好一件事不容易,只要干得动,我就不会停。”毛德西说。